發表文章

肉粽由來及北部南部之差別

圖片
肉粽由來及北部南部之差別 介紹:   粽 ,或作糉,又稱粽子,傳統以米為主的食品,並用葉子包裹於其外,其中以中國式粽為主流。中國粽更為端午節應食品之一。  一般是以竹葉包裹糯米或油飯、豆沙、綠豆、紅豆、眉豆、黃豆、臘腸、鹹鴨蛋、花生、栗子、玉米、冬菇、蝦米、豬肉之類,並水煮或蒸熟。 起源:  起源於端午節祭祀龍或伍子胥的祭品,後來楚人為了讓投江過世的屈原遺體不被魚類所食,就以粽子投江餵魚,另說則是直接以粽子祭祀屈原的亡魂。 臺灣粽 介紹:  臺灣粽 的作法受到中國南方粽影響,外包麻竹葉或桂竹竹籜葉,再以白棉線或鹹草捆紮,樣式多成錐立四角形狀。但同時,在臺灣南北部地區之間,作法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,常被臺灣人分稱為「南部粽」、「北部粽」。  相比南方粽,北部粽體積更小巧,油較多,味道也較鹹。不論南北,都有加入瘦肉、蛋黃,還有花生,甚至魷魚等海味。1949年後,大量軍民隨國民黨政府遷台,其中以江南移民居多,所以隨之傳入者以江浙粽類為多。  台灣習俗中,若某家有喪事則端午不包粽,粽子由女主人娘家提供,喪家並須贈以回禮。亦有臺灣考生吃粽子,有「包中」的含意。 另外,臺灣原住民亦有類似的食物。雖與漢人端午節習俗無關,但亦成為粽食新選擇之一。 北部粽: 北部粽 作法是米浸泡於水中,瀝乾後加入五香粉、胡椒粉、醬油等調味料,用油炒香。將半熟米搭配竹葉包裹填餡,再蒸一次使其入味。 相較於「重複蒸煮」,也有人「先炒後蒸」:直接用油將米粒炒至全熟,包裹填餡後蒸食。   臺灣北部粽 多用竹葉包裹,外觀色澤棕黃,略帶斑點。 餡料選用有瘦肉、三層肉、香菇、鹹蛋黃(雞或鴨)、花生、栗子、蘿蔔乾以及蝦米,粽子並無定性餡料,南部粽與中國大陸粽子相同,北部粽吸收臺灣漢人移民與原住民習俗,改良做法發展而出。   原則上北部粽才是真正在臺灣發展出來的粽子。有些人認為北部粽口感不佳,故意將北部粽與油飯混為一談,然而兩者除糯米為基底外,做法與口感甚至餡料可說大不同。 因北部粽非常費工,近年臺灣年輕人已經不保存端午包粽習俗,導致許多人因知識不足產生北部粽等同油飯之誤解 南部粽: 南部粽 或稱水煮粽,特色為投水煮食、較不油膩。作法是用純白糯米浸泡後加瘦肉、三層肉、香菇、鴨蛋黃、紅蔥頭,亦有添加花生、栗子、蘿蔔乾者,較特殊的

端午節希望魚不要吃屈原的屍體

圖片
五月五 ,慶端午 。這是家家戶戶都知曉的名俗活動,但愛吃粽子的你知道為甚麼會有 端午節 , 他的由來、典故、和伴隨典故而出的 習俗 嗎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端午節的傳說衍伸之習俗 (一)屈原             投江 吃粽子 、划龍船競賽 (二)曹娥           尋父屍 (三)白蛇               傳 喝雄黃 (四)伍子胥               忌日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端午節的由來 (一) 屈原投江 在春秋時代,有一個愛國詩人屈原,他是楚國人,有一次秦國的國君想要以通婚為名義來陷害 楚國 的大王,當時屈原極力的反對,但是楚王並沒有聽信屈原的諫言,反而造成一些大臣對楚王的諫 言 ,於是楚王便將屈原流放到邊境,後來楚王果真秦王在秦國殺掉了,屈原一聽到了這個消息 十分 難過,便抱著石頭跳入汨羅江自殺了,當地的百姓被屈原的愛國情操所感動,於是就用竹葉包 著糯 米的飯糰投進江中給魚吃, 希望魚不要吃屈原的屍體 ,後來世人便在每年的五月五日,也就是 屈原 自殺的這一天,有了包粽子的習俗,也將這天稱為端午節,因為屈原是一個愛國詩人,所以這 一天 也叫做詩人節,相傳當時有人想要找尋屈原的屍體,所以就划著船在汨羅江上找,就演變成划 龍船 的習俗了。 另外一種說法則是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日,這是源於北方中原地區把五月五日稱為惡月、惡日 ,所以會在這天進行驅邪避惡,才會有掛昌蒲、艾草、灑雄黃酒的習俗。因為此時正當炎炎夏日, 各種疾 病極易流行,所以會形成此種習俗也是有道理的。 (二)曹娥尋父屍 東漢 孝女曹娥,因曹父溺江而亡,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,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屍首,乃在五月一日 投江 ,五日後兩屍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蹟, 鄉人群而祭之。 (三)白蛇傳 傳說白蛇白素貞,為了報答許仙的恩惠,與許仙結為夫妻的淒美的愛情故事,傳說端午節當天白蛇喝了雄黃酒,差點現出蛇形,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節,都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。 (四)伍子胥的忌日 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後,吳王闔閭逝世,皇子